治療案例
1. 肝硬化
肝硬化是肝進行性纖維化的終末病理表現,目前公認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肝移植,但由于供體來源不足、治療費用高昂及術后免疫移植排斥反應等諸多難題,肝移植在臨床上的應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隨著細胞治療的興起和成熟,細胞移植有可能成為肝硬化治療的最佳備選方案。
臨床治療方面Terai等報道了9名接受從周圍靜脈輸注自體骨髓細胞治療的肝硬化患者,在移植24周后,血清白蛋白、總蛋白水平明顯改善(P<0.05);顯著改善Child-Pugh分級(P<0.05);并未觀察到任何副作用。
在國內,細胞移植治療肝硬化也在進行臨床試驗。解放軍第302醫院肝病生物治療研究中心采用間充質干細胞(臍帶)治療肝硬化腹水,升高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白蛋白,下腹腹水顯著性減少。肝硬化腹水患者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前,腹水含量為46.6±30.6mm,治療48周后為6.6±13.6mm。黃強等對69例肝硬化采用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可以明顯減輕患者肝硬化、肝腹水、肝區疼痛等臨床癥狀,谷丙轉氨酶(ALT)也逐步恢復正常,其肝功能指標甲胎蛋白、總膽汁酸、谷丙轉氨酶、總膽紅素、白蛋白也顯著性改善。另外,使用外周血干細胞、臍血干細胞也能夠有效的改善終末期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及臨床癥狀。
2. 系統紅斑狼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由于遺傳、環境、激素等各種因素參與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的、累及多臟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治療相當棘手;易發于年輕女性,疾病多呈漸進性,病程中往往復發與緩解交替出現。
Sun等有進行了一個采用臍帶來源間充質干細胞(UC-MSC)治療SLE的無對照臨床研究。從2007年4月到2009年7月,共有16名活動性SLE患者(標準療法治療無效或者是出現危及生命的胃腸道并發癥)進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做到知情同意后方進行UC-MSC輸注。移植后平均隨訪時間為15個月(3-28個月)。研究結果顯示,SLEDAI評分、血清中ANA水平、antidsDNA抗體、血清白蛋白、補體C3和腎臟功能均有顯著改善。伴隨臨床癥狀緩解,觀察到了外周調節性T細胞的增加,以及Th1和Th2相關細胞因子間平衡的重建。所有患者的疾病活動性均顯著降低,未觀察到復發或治療相關的死亡情況出現,故提出UC-MSC移植可以降低疾病活動性,改善血清學指標并穩定促炎性因子。
3. 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SCI()是一種以損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功能完全喪失和大小便失禁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嚴重創傷。
臨床研究方面,步星耀等取自體髂骨MSC,將其脊髓內移植定向誘導分化與定向分化誘導椎管內移植相結合,采用直接移植法、經腦脊液注入移植法和經靜脈注入移植法對87例SCI患者進行治療。移植后患者的運動和感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且無任何不良反應。2006年,Moviglia等對2名慢性脊髓損傷患者進行了骨髓MSC細胞移植治療,其中一名19歲男性患者治療前T8以下截癱,感覺平面位于T6,接受兩次MSC治療后6個月,運動平面恢復至S1,感覺平面恢復至S4。另一名21歲女性患者,C3-C5損傷表面為四肢癱,C2以下感覺喪失,MSC治療后3個月,動作和感覺平面恢復至T1-T2,且兩名患者未發現移植后不良反應。這些研究初步證明了MSC治療S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MSC治療SCI的移植方式、移植時間及移植細胞數的選擇都是臨床研究中仍待解決的問題。
4. 心肌梗死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對23例原發性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經冠狀動脈內移植自身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結果表明可降低擴張型心肌病患者血漿B 型利鈉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運動耐量,無明顯的致心律失常、栓塞和免疫炎癥反應
目前用于心肌梗死治療的干細胞主要有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胚胎干細胞、胎盤干細胞、臍帶血干細胞在內的多種干細胞。
5.腦癱
2010年,武警總醫院對80例腦癱患兒進行頭部立體定向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術后患兒粗大運動功能評定(GMFM)、兒童精細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MF)、日常生活評定(ADL)Barthel指數、Ashworth痙攣分級評估明顯改善[1]?;純褐饕纳茷椋海?)肢體過高肌張力降低,緩解尖足和交叉步;(2)頸部和腰部力量增強,豎頭和獨坐時間延長;(3)增強肢體平衡性和協調性;(4)增加手部精細活動,拿硬幣、拾豆子等動作更靈活;(5)改善言語功能,詞匯增多,主動與人交流;(6)智力有不同程度的提供,反應能力增快,記憶力和理解力增強;(7)斜視和視力的改善等等。